CAROL MAN

Chinese X Jewish cultures

Nan Zao Interview – July 26, 2015

Screenshot 2015-11-28 15.55.56文:Sara Lazarus  圖:May Tse

尊重宗教仪式
文家是新界的五大宗族之一。我的家人不信教不迷信,但是他们遵守很多中国习俗,比如在清明节和重阳节去祖先坟上扫墓,放鞭炮并且烹制盆菜。盆菜是特殊节日中烹制的传统菜肴,用各种肉类、鱼类和蔬菜叠放在碗里,并调入浓稠的酱油。这道菜源于香港农村。我祖母是宗族祖先村庄壆围的农民,我经常帮她准备盆菜的原料,从田里挖芋头,把所有原料洗干净切片。我们是一个亲密的家庭,我学会了尊重中国传统和家族价值观。

信仰的飞跃
1995年,当我在香港工作时,我邂逅了我的丈夫。他是以色列人。当时我完全不了解犹太教。他不信教,但是在我们结婚前,他建议我改信犹太教,因为他希望让我们的孩子继续传承犹太传统。他很紧张,他知道这不容易。他对我要改变传统和信仰体系感到十分担忧。但是我很年轻很自信,我决定要说到做到。我学习了三年多,学习很艰苦,压力很大,因为要通过很多考试。直到后来有时间思考学到的东西,我才开始欣赏到犹太教的趣味性。我认为,新宗教对的个人发展有很大帮助。尽管我家人不是基督徒,但我曾在天主教学校上学,学校教给我们非常严格的道德价值观。这些价值观既狭隘,限制性又强,让我变得容易妄下结论。学习犹太教让我更能接受我改变不了的事物。我从圣经故事里学到很多,它们反映了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情。

大饱口福
我的家人思想很开明,欣然接受我和外国人的婚姻,不过我母亲却为不能吃猪肉的犹太教条感到忧虑,对于她来说,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概念,一个很大的文化差异。在转变信仰的过程中,我吃了哈拉面包,就是犹太人在安息日吃的辫子面包。味道很熟悉,我意识到我曾经吃过。小时候,我们曾经从车厘哥夫饼店(尖沙咀弥顿道)购买这种面包打打牙祭。它有一种特殊的甜味,是我祖父的最爱。改信犹太教后,我才知道这是犹太面包。

家庭情况
我有两个儿子,分别是13岁和11岁,他们从2岁开始在香港犹太教国际学校(香港的犹太学校)上学。他们会说流利的英语和希伯来语,和父亲说话时,他们就会说希伯来语。我丈夫的家庭比我富裕,我们挣扎着在他的享乐主义和我的实用主义之间保持平衡。 2013年,我们离婚了。那时候,我真的很喜欢当犹太人,因此我继续信仰犹太教。

相同又不同
大约10年前,我开始注意到犹太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有很多共同点。中国人有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,而儒家思想和犹太哲学非常相似。信徒们都必须遵守一套教条和守则。你必须尊重父母,家庭价值观很重要。而且两种文化都重男轻女。女人不是不重要,而是有不同的性别角色,而男性是重点角色。我还发现道家、中国哲学和犹太信仰之间的相似之处。

中国人不知道哪些外国人是犹太人,哪些不是。老一辈有时候用“犹太人”形容精于算计的人。这不是骂人的话,而是形容人谨慎而有策略,不喜欢拿金钱冒险。香港人热爱和平,很少有反犹太主义的活动。犹太社区不会影响到他们,因为犹太人不吵闹也不麻烦,他们已经融洽相处。中国人知道,有些犹太商人取得了巨大成功,他们尊重这些犹太商人。

灵感之笔触
我希望用某种方式表达中国和犹太文化的相似性。去年,我开始在浸会大学攻读视觉艺术硕士学位。就在那时,我意识到我可以用艺术表达文化间的联系。我创作了这幅作品(文頴恩身后的图画),作品包含了我儿子在受戒仪式上(犹太人的成人仪式,在孩子13岁时举行)从律法(旧约)中朗读的文章。我运用中国笔墨以中国书法的形式描绘了希伯来文字,总共1432个字。希伯来字母的笔划简单易学,因此把它们画成汉字的样子并不难。红指印是亲友们按的,就像祝福一样。作品的材料木片是教具,有点像多米诺骨牌。我希望表达我对教育的热爱。我还用汉字风格的希伯来文字制作了一个长卷轴。

我的抱负是成为一名艺术家,追求跨文化的理想,这种理想是受我的犹太教中国人双重身份启发的。我希望探索两种文化的异同,模糊两者的边界。我的计画是用墨水、涂料、宣纸、榻榻米、锅和筷子等中国媒介创造更多艺术作品,来探索圣经故事和节日等犹太文化主题。

从周五到7月31日,文頴恩的毕业设计将在浸会大学展出。欣赏更多她的作品,请访问www.carolxman.com 。

Information

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November 28, 2015 by in Interviews.

© Carol Man 文頴恩 2014 – 2022